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教学教研 > 教学指导 >

作文素材:李贺:满纸鬼神言,一把辛酸泪(一)

01
 
唐元和五年,某个秋日,晨曦微露。
河南府衙门前,人头攒动。
随着“吱呀”一声门响,几个带刀府吏从衙门中阔步挺出,威声赫赫将人群逼退两米,其后两个文职打扮的官吏缓缓而出,各持黄榜一侧,小心翼翼地张贴到告示栏中。
人群哗地骚动起来,齐齐伸长脖子向榜上望去,等到府吏撤下,更是蜂拥而上,个个双目如电,飞速搜索着自己的名字。
片刻间,人群中的情绪即呈现出两极之态,有的挥拳击掌,乐不可支;有的低眉垂目,长吁短叹……
只有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,自始至终,格格不入。
他一直立在府衙前与人群稍微拉开一点距离的地方,手捧一册《楚辞》,在初晨的阳光下聚精会神地读着,不论是府门打开,还是榜文张贴,都始终未曾侧目。
“恭喜公子!府试第一!”
当书童奔到他跟前,欢呼出这句令所有人艳羡无比的话时,他清瘦的面庞上依然未现丝毫波澜,只是轻轻合上手中的书籍:
“巴童,我们走吧。”
人群中顿时一阵交头接耳:
“哇,原来他就是昌谷李贺,闻名不如见面,果然才高气傲!”
看来明年长安城的进士之战,我等又添劲敌一枚啊!”
此语一出,很多望向李贺背影的目光中,斗然射出了几分寒意。
 
02
很快,到长安领取解状的时候到了。
所谓解状,就是京城贡院发放的准考证,有了这一纸证书,第二年春天才能参加进士考试。
这一次,聚在贡院前的举子们都是各地已通过府试的佼佼者,故而个个神色轻松。
工作人员在贡院前设了一张桌案,高喊着举人的名字,已领取解状者,有的神色沉稳低调而去,更多的则是呼朋引伴,转入市肆酒家,举杯相庆。
奇怪的是,作为河南省状元的李贺却迟迟没有被叫到。书童几番按捺不住,想要上前询问,都被李贺制止了。
直到领取解状的举子们一一散去,工作人员才冷冷地喊了句:
“昌谷李贺何在?”
“李贺在此。”
“你的举人资格被取消,无法出具解状,且回吧!”
 李贺脸上一阵煞白,声音有了几分颤抖:
 “何故?!”
 工作人员低着头,漫不经心地收拾着桌案上的物品:
 “这个问题啊,还是回家问问令尊的好!起个什么名字不好,李晋肃!‘晋’与‘进士’的‘进’同音,有人举报你没有避父讳,这下清楚啦?”
 说完,工作人员扭头转入贡院,李贺愣在原地,半天一动不动。
 天气依然晴朗,大街上车水马龙,川流不息,空气中飘荡着桂花的清香,树缝间泄下的阳光闪闪发亮。
 这一切在李贺的眼中却越来越模糊,直到一片昏黑……
 
03 
事情很快传开了。
《昌谷才子因避父讳无缘科考,家长取名须谨慎!》,《坑娃出新招:如何用一个名字毁掉孩子的一生?!》……,长安各大报刊纷纷出具报道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此等热点事件迅速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,待考举子们更是纷纷翻看家谱,深恐哪个祖宗起名时不带脑子,挡了自己飞黄腾达的路。
只有一个中年大叔不一样。
看到报道后,他把手中的保温杯“嘭”一声放下,桌子拍的震天响:
“荒唐啊!居然因为如此无厘头的名目,毁掉一个年轻人的大好前程,老夫简直看不下去!”
这位正义感爆棚的大叔绝不是说说而已,他决定要为李贺做点什么。说干就干,他撸起袖子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雄文,叫做《讳辩》,里面最出名的句子如下:
父名晋肃,子不得举进士;若父名“仁”,子不得为人乎?
这一句反问可以说是十分犀利,十分有道理了,但依然于事无补,因为避名讳一事,古来有之。
嗯,揭露封建主义糟粕,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时刻到了——
“避名讳”一直是古代特有的一种奇葩现象,人们不能直呼帝王或尊长的名字,即使人已经挂了也不行。
晋朝时尤其夸张,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有个叫桓玄的人,有天在家宴请朋友,席间有位客人随口撩了下人一句:美女,酒凉了,帮温一下呗。
结果桓玄一听,放下筷子就嚎啕大哭,大家一开始都十分懵逼,后来才反应过来,原来他爹的名字中有个“温”字,那位要温酒的小伙伴瞬间尴尬到想上天……
(我去!以后串个门还要把你家祖谱背下来不成?!)
 尊长的名讳不仅嘴上不能提,文章里也不能写,如果遇到了,只能改用其他字。比如苏轼的爷爷叫苏序,苏轼给别人文章作序时就只能写成“叙”。
 说了这么多,那因为避名讳影响考试的例子之前有吗?
 有的!
 比如大李贺19岁的白居易,因为爷爷名字中有个“锽”,和“宏”字音近,所以他中进士后就没能继续考 “博学宏辞科”,而是改考了“书判拔萃科”。
所以,虽然人民群众们都觉得李贺很冤,但韩愈出手都救不了,还能怎么办?!
 
04
 对,你没看错。
 前面那个摔茶杯,写《讳辩》,为李贺大鸣不平的人,正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!
 彼时的韩愈,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,他之所以要为李贺发声,首先在于他一贯热心提携后辈,但更重要的是——
 他曾经被李贺的才华深深地震撼过。
 事情,要从三年前说起。
 那一年,韩愈任职太学博士,分司洛阳,相当于大唐皇家学院的洛阳分校长。
 彼时,他跟柳宗元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,一到洛阳,圈子里上门切磋交流的文友们便络绎不绝,投稿干谒的青年后生更是数不胜数。
 一天午后,韩愈又送走一波文坛同道,疲倦之极,他松开衣带,准备在躺椅上小憩一下。此时,助理走进来,把怀里厚厚一摞诗稿整齐地码在了书桌上。
 “今天收到的稿子有点多…”,话没说完,看到韩大人哈欠连天,助理悄然退了出去。
 “到洛阳有段时候了,收到的诗稿不少,却没什么亮眼之作,诗坛后继乏人啊…”,韩愈边想,边往新来的诗稿上扫了一眼。
 这一扫不要紧,一行字像光一样射进了韩校长的视线内:
  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!

韩愈浑身一个激灵:我去,这也太特么猛了!
没有任何铺垫和转折,开头就是兵临城下,两军对垒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场面,下面节奏能撑得住吗?
 很快,韩愈就发现自己的担忧实在太多余:
 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!
 绝了,这诗写得太绝了!(《雁门太守行》)
 一口气读完,韩校长感觉自己仿佛已飞身边塞——
眼前是军旗与鲜血齐飞,远处是夜暮共城墙一色,号角凄厉,鼓声低沉,将士们手持宝剑,奋勇杀敌,为国血战到死……
 能把边塞诗写得如此激情悲壮,又如此凄艳斑驳,有唐一代,前所未见!
 当看到诗稿下面“昌谷李贺”的署名时,韩愈夺门而出,好在来拜码头的几个小伙子都还没走远,衣襟飘荡的韩校长在后面大喝一声:
 哪个是昌谷李贺,给老子站住!
 
05
当时,李贺只有18岁。
韩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,决定力捧这个文坛新人。有了文坛盟主的口碑加持,李贺迅速声名鹊起,很多诗篇甚至都传到了帝都长安。
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。按照正常节奏,接下来自然是金榜题名,官袍加身,迎娶白富美,走上人生巅峰。
啧啧,简直不能更完美。
可惜的是,人生就像一场戏,每当皆大欢喜时,命运这个总导演总会不甘寂寞地出来皮一下,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:绝不能让主角儿们得偿所愿!
 
所以,当18岁的李贺打算借着韩校长的东风,进京赶考一举打破唐代最年轻进士纪录的时候,昌谷老家发来一封加急电报:
 
孩子速归,你爹挂了……(坑娃第一弹)
 
就这样,已经飞到半空的李贺被强行着陆,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。
 
三年之后,21岁的李贺再现考场:这次哥必须要一战功成,浪费的时间已经太多啦!
 
可没想到半路又出幺蛾子,顺利通过地方选拔的李贺,终究因为避父讳的问题,再次无缘科考。(坑娃第二弹)
 
看着其他举子们满怀期待地走进贡院考场,而自己却只能骑着一头瘦驴黯然返乡,李贺心中万念俱灰:
 
雪下桂花稀,啼乌被弹归。
关水乘驴影,秦风帽带垂。
 
不知道李贺回到家,有没有跪在父亲灵前仰天长啸:爹啊!你真的是我亲爹吗?多大仇多大恨啊!非要玩死我吗?!
 
我们必须要理解李贺,在古代,对读书人来说,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出路。终生无缘科考,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,对李贺而言,则尤其致命。
 
至于为什么,那就要从李贺的家世说起了。
(责任编辑:王晓涵)